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守正创新,谱写中华文化新华章。”为深化对地方文化建设的认识,更好担负起文化传承的使命,自7月初以来,湖北工业大学工业设计学院组建“寻匠”社会实践团队,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依托短学期实践,再次踏上“寻匠”征程,赴恩施州咸丰县开展了为期三周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设计专业,学习榫卯技艺,在寻访匠人匠心中弘扬文化,传承工匠精神。
敬业专注:择一事终一生
团队在实践过程中,寻访到恩施土家吊脚楼营造技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传承人万桃元先生。咸丰被誉为“中国干栏之乡”,其吊脚楼营造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成为了国家首批国家级传统技艺振兴项目,万桃元就是咸丰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师和传承人。团队在访谈交流中得知,53年以来,万老先生一直在学习并传承这一门古老的技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取得的伟大成就,离不开大国工匠的倾情奉献。劳动者脚踏实地把每件平凡的事做好,共同培育形成的工匠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学生们从万桃元身上深深感悟到一位民间工匠坚守初心,潜心钻研,专注文化技艺的精神,进一步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传统文化的时代使命。
精益求精:高标准严要求
在万桃元的带领下,实践团队考察了当地建造和修缮的吊脚楼。万桃元介绍到,建筑的核心点,重在制高杆,穿排斗枋眼,步位记心间,还时不时念着一些口诀“平地基,备木料;开篙画墨,换料加工,依序排扇,响锤撞击,砍梁木,解梁木,开梁口;包梁,立排扇,上斗枋……”这些都是他几十年在吊脚楼建造技艺的锤炼中总结出来的方法。修建吊脚楼时,是不需画图纸的,全部都“画”在他的脑海中,房屋结构以及木梁大小、长短和开卯的部位,他都胸有成竹。万桃元不满足于简单的拼装,凡是他建造或修缮的吊脚楼都是亲自测量,精确打磨,一榫一卯都出自他手,不仅要做到牢固耐用还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正是在这种精益求精止于至善的精神下,才有了极具土家族特色的蒋家花园、严家祠堂、联合转角农庄和省级文物馆吊脚楼。学生们在学习考察的过程中,被飞檐翘角圆润的线条所折服,一根根扎根沃土的木桩承载着工匠日积月累的思索和对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的坚守,工匠精神的种子在学生心里生根发芽。
创新进取:学微缩增才干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正逐渐取代着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如何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成为发扬榫卯文化的难题。为此万桃元与村里的木匠开拓创新,潜心研究,将土家吊脚楼营造技艺上升到工艺高度,按照实际比例,开始制作微缩结构模型,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让榫卯技艺走进人们的视线。此次社会实践,工设学子在山里驻扎20余天,向匠人虚心学习微缩榫卯技艺。经过前期探讨,团队决定结合校园建筑元素,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榫卯结构的微缩作品。同学们在万桃元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专业能力,运用3d建模软件进行建模,确定了比例、长度等要素,经过选材、下料、打磨、组装等工序,呈现出一幅湖工大校门的微缩作品。对比万桃元的“胸有成竹”,当看到学生用软件建模时,他不禁感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真是迅速,还没有做出来,就已经可以看到做出来的样子了!我也要与时俱进啊!”经过沉淀,学生感悟再次升华,当代工匠精神不仅体现在自己所掌握的技艺,更在于用创新的理念和方法,将传统与科技相结合,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练就本领,锤炼意志,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一榫一卯展工匠精神,一学一做传非遗技艺。”工设学院“寻匠”系列社会实践已开展了三年,今年的寻匠实践团队将继续弘扬文化技艺,践行工匠精神,将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思想引领的鲜活教材,提升实践育人品质,力争在“挑战杯”红色专项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